组织简介
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(简称中航工业成都所)建于1970年,是我国著名的飞行器总体设计研究所和研发基地。先后承担了多个国家重点型号研制任务,相关技术国内领先,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取得了以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、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一等奖、国家级质量信得过班组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技术和管理成果。现有职工2000余人。资产总额近70亿。
获奖概览
中航工业成都所2010年以来,在总体系统设计与综合、配套成品研制两个领域,分组织体系、规范体系、流程体系、审查体系四个方面,以团队结构,角色责任,过程控制工具、技术和方法,事件/里程碑,审查流程为重点,建设并实践了面向型号项目的“基于自主创新的先进飞行器精益研发质量管理体系”。
体系运行取得了良好效果。型号技术质量问题年均递减30%,某节点周期由14个月缩短为6~7个月,满足了国家重点型号研制要求,得到了用户的高度肯定。取得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1项,国家级优秀论文3项,国家级质量信得过班组2项,省部级管理创新、质量管理成果9项。一系列创新成果在行业得到推广应用,进一步提升了成都所品牌影响力。
质量管理经验
“基于自主创新的先进飞行器精益研发质量管理体系”建设和实践过程中,成都所创新了一系列科学的、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工具、技术、方法和流程,形成了可借鉴的理论和实践经验。
层次化的质量管控角色责任定义。持续完善研究所质量管理体系,精益优化再造流程,系统识别过程输入、活动、输出,界定过程资源,分配过程职能。围绕部门质量职责、领导职责、通用质量要求、室级质量职责、质量监督考核五个方面,编制部门级《技术质量工作制度》。编制人手一册的《员工质量手册》,细化各专业、各岗位人员质量责任,针对性提供工作流程导引。通过“质量体系文件-部门技术质量工作制度-员工质量手册”,进行“所-部门/室-岗位/人员”层次化的质量角色责任定义。
全数字化协同设计质量控制。适应先进飞行器全数字化建模协调、协同设计和数据传递的研制特点,构建基于模型的三维数字化产品定义(MBD)系列规范,建立全数字化设计质量控制和审查流程,将质量管控要点融入设计流程,纳入协同设计VPM &Windchill、虚拟产品数据管理PDM工具平台,实现与协同设计同步的过程在线质量控制与设计输出质量审查。创新数模首件评审流程,推进数字化的设计质量评价工具运用,进一步提升了数字化设计质量。制造单位在平台支持下提早介入,协同开展生产性分析,推进DFM(面向制造的设计)深化。
数字化技术状态管理。在数字化研发环境中建立产品分解结构,实现CI(技术状态项)有效标识。以“工程更改请求(ECR)-工程更改建议(ECP)-工程更改指令(ECO)”为基本流程,纳入数字化协同设计、生产平台,开展技术状态控制。利用信息化平台,以设计BOM(物料清单)-工艺BOM-制造BOM-维护BOM,全面记实、跟踪和分析全过程技术状态。结合研制里程碑技术质量审查,分期分批完成技术状态审核,并设置内部评审保证审核连续性。
CHECK LIST结构化的节点技术质量审查。以研制综合主计划和主时间表IMP/IMS,基于研制重要事件/里程碑驱动,分析节点转换标志和完成准则,从质量角度梳理事件任务包和活动,覆盖研制程序和质量控制要求,在总体设计和配套研制两个领域,分阶段编制研制技术质量审查CHECK LIST“核对表”,增加“预检查”环节,组织节点技术质量审查和技术状态审核,严控评审“准入”。以“初步设计审查(PDR)-关键设计评审(CDR)-重大试验准备状态审查(TRR)-首飞准备状态评审(FRR)-功能技术状态审核(FCA)-系统验证评审(SVR)-物理技术状态审核(PCA)”为主线,补充研制阶段转换质量审查,共梳理质量核对项目近500项。发现问题得到跟踪处置,有效保证了研制过程质量受控。
配套研制质量量化评价。构建基于PBS(产品分解结构)的成品质量信息系统,结合产品质量成熟度管理,构建配套研制项目质量工作项目、质量保证能力、研制实物质量“三位一体”的研制质量量化评价模型和管理规范,共9个维度、94项指标。在重点型号研制过程中实施,取得对研制全线参研单位的评价结果。以研制质量量化评价督促质量工作完成,提高实物质量,促进总体单位和配套单位质量保证能力提升,保证型号研制质量安全。
基于PDCA过程方法的质量文化建设。从质量文化的定义内涵和结构化特征出发,开展“可建设性”研究,并运用PDCA过程方法,明确了文化定位与目标设立,组织管理与职责落实,质量文化促进(划分6个子过程:领导重视、建章立制、教育培训、内部沟通、有效激励、全员参与),测量、评估与改进等四大过程的核心任务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子过程,形成完整可行的航空装备研究所质量文化建设模式。开展具体工作项目分解策划,推进质量文化主动性建设实施,创新了一系列科学的方法,形成了一套可借鉴的实践经验。
质量文化建设模式框架